锦江和首旅为何迈不出自家门槛?
新闻来源:星辉平台智通 发布日期:2016-12-03 浏览次数:2551大到景区设计和服务小到商品的使用和包装设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对游客体验的思考。通过细节设计提升游客体验是未来的提升方向。
锦江和首旅都是中国酒店业的巨无霸,国内同行无人能望其项背。
两尊巨无霸的体量毋庸置疑,与国际酒店集团相比,在皇城根或是上海外滩,其品牌都不会逊色到哪里去,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超越国际大牌。
实际上,经过三十多年的筚路蓝缕、励精图治,锦江和首旅的品牌价值早已超越了其他国际酒店品牌,但是奇怪的是,无论是京城的首旅建国,还是上海滩的锦江,都如同硕大的西瓜,迈出门槛外就变成了芝麻。
以“京津唐”、“长三角”为辐射面,无论是首旅或锦江,越远离各自的区域,其效应若“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辐射面距离中心越远,影响力随之下降,更遑论过黄河下长江,深入南粤,西去翻越大巴山。
在这些区域,在酒店市场扩张的群体中,不要说与国际酒店集团竞争,就是与国内酒店管理集团追逐,也不过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人微言轻。
就是在两尊巨无霸之间,也存在有趣的现象。举个不贴切的例子,锦江如同“北伐”,倚靠江浙富商集团资助,一路攻城略地,直捣龙城,最终获得北伐的胜利。如今锦江在北京酒店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占有不少份额。而首旅建国就如“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势,攻下金陵,占领大上海,管辖的酒店有如凤毛麟角。
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大举进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都市可谓风生水起,管辖的酒店星罗棋布,散落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甚至包括偏远的三亚、丽江、拉萨也遍地开花。
与国际酒店集团相比毫不逊色的锦江和首旅,虽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却为何硕果累累现象呢?
要破解其中症结,还得从管理的角度和品牌的战略展开探讨。
无论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优秀的管理制度等,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最优秀的市场战略都取决于人才战略。
一言以蔽之,锦江、首旅今天无国际集团“硕果累累”现象,归根结蒂是其人才战略的偏差。
很多年前,笔者与他们一位级别很高的管理者谈到过这个问题。
在北京、上海,是华夏神州“普天之下莫非乐土”大都市,这城市长大的人终生都不愿远离当地而去外地谋生,哪怕当地工作条件差些也无所谓。
记得那些年大学生还是国家包工作分配的时代,为了保障今后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在报考大学时就必须有所考虑,甚至到了宁愿选择二三流院校,也不惜放弃读名牌大学的地步。因为名牌大学是面向全国分配,被分配出北京、上海成了两座城市一些家庭或年轻人所不愿意的。
今天锦江、首旅庞大的管理层群体,也是存在这样的心理。
“我们喜欢雇佣当地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忠诚度很高,因为他们要顾及老婆、孩子、家庭利益,公司也乐得省去一大笔费用,如当地人无探亲假、高管租房住宿、一年几次的‘双飞’,公司也便于管理等等。”那位高管对我如此解释。
其实,锦江、首旅也不是没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全国视野,只是无形中,聘用人才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的人“方便彼此”的潜意识,最终制约了人才战略的发展。
须知,这两家集团管辖的80%的酒店群几乎都各在自己“领地”,也是核心品牌酒店群体的集中地。于是,北京人、上海人理所当然成了集团里的“人才荟萃”。与那些年大学毕业生担心分配去外地,“宁愿条件差点,也要留在北京、上海”的心理一样,他们很少接受去外地高就或升迁,如总监、经理外派做老总等。
韩愈那首著名诗中描述离开繁华京师,到外地去的悲伤心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是成他们的心理写照
如此一来,变成了锦江首旅在北京、上海以外的酒店管理水平因集团最尖端的管理人才都不愿外出而无法实现的现状。
当然也不乏有外派的北京、上海的高管,但这些人多为从其它酒店或从社会招聘加入锦江首旅的应聘者,与集团里“人才荟萃”的正规军不同。
中国大型酒店集团高层管理的价值理念、认同度培训,一直存在方法滞后,手段有限的问题,尤其是高层管理远程培训力度不够,酒店分散全国的特征更需要强化这块的培训功能,反观国际酒店集团,他们有一套针对全球各分店有效的远程培训体系。
国际酒店集团也有高端人才汇聚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现象,但问题没有锦江、首旅那样严重。
北京的首旅、上海的锦江去其它地方,本来应该是高端人才的流动,可以有效弥补、提升当地的管理水平,但由于缺乏职业培训,流动的优势被削弱。
而国际酒店集团的视野放在全球,高端人才的调动是横切面的流动,无所谓京城与偏远小城,更兼有高层远赴他乡奋斗的强烈意识,可以从日本名古屋派往中国的贵阳,从大马士革迁徙到三亚,或是马尼拉到丽江。
这是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职业迁徙。国际酒店集团的高端人才到了小地方,犹如杀鸡用了牛刀,大展集团风采,而锦江首旅半途加入的“新人”到了外地欠缺了一些集团文化。
锦江首旅两大酒店管理集团,一流的人才聚集在北京、上海,二三流人才外放,怎能让其品牌在外面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这些年锦江倒是向海外进军,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那不是传播自己品牌,而是买下别人的品牌来学习。
(编辑注:本文的一些措辞略有删改)